
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,介于北纬33°31′24″~35°05′48″、东经110°21′42″~112°01′24″,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,东北接洛阳市新安县、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;东南邻壤洛阳市栾川县;南同南阳市西峡县为邻;西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、丹凤县、商南县相连;西和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共界;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、平陆县、垣曲县相望。1957年,国家在三门峡兴建万里黄河第一坝——三门峡大坝,同时成立三门峡市,一座新兴的城市崛起在黄河之滨,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,三门峡市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豫西边陲,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一颗璀灿的明珠。
三门峡市东西横距153公里,南北宽132公里,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。处于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、熊耳山、崤山交汇地带,平均海拔高度在300至1500米之间。地貌以山地、丘陵和黄土塬为主,山区面积5750平方公里,丘陵面积3777平方公里,川原面积969平方公里,分别占总面积的54.8%、36%和9.2%。三门峡市地形多样,地形有“五山四陵一分川”之称。海拔2413.8米的小秦岭老鸦岔脑峰是河南省最高峰,现在老鸦岔脑山区已经开辟为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,三面临水,形似半?#28023;?#32032;有"四面环山三面水"之称。
[进入详细]
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、豫晋陕三省交界处,东连洛阳,南接南阳,西与陕西接壤,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。相传大禹治水,挥神斧将高山劈成“人门”“神门”“鬼门”三道峡谷,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,三门峡由此得名。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?#30679;?#21315;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。因古时崤?#25509;?#20989;谷关并称“崤函”之塞,三门峡又称“崤函”。
三门峡市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。早在远古时代,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,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。距今六千年前,就出?#33267;?#36739;大的氏族部落。约在公元前21世纪~13世纪,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;西周时属焦国、虢国,春秋先属虢后属晋;战国时分属韩、秦、?#28023;?#31206;属三川郡,汉属弘农郡;三国属魏国恒农郡,晋属司州弘农郡;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;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、河洛道,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;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,曾设陕州专员公署。1952年,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。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,归河南省直接管辖。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,改革开放的推进,1986年,经国务院批准,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。三门峡市现辖2县(渑池县、卢氏县)、2区(湖滨区、陕州区),代管2市(义马市、灵宝市)及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(三门峡经济开发区)、1个工业园区(三门峡产业集聚区)。
[进入详细]
三门峡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-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。相传大禹治水,使神斧将高山劈成“人门”、“神门”、“鬼门”三道峡谷,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,如同有三座门,三门峡由此得名。
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,豫晋陕三省交界处,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、熊耳山、崤山交汇地带。东北接洛阳市新安县、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;东南邻壤洛阳市栾川县;南同南阳地区西峡县为邻;西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、丹凤县、商南县相连;西和陕西省渭南地区潼关县共界;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县、平陆县、垣曲县相望。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,总人口230.80万,其中常住人口227.29万人,城镇化率56.29%,人口密度为每平?#35282;?#31859;219人。现辖2区(湖滨区、陕州区)、2市(灵宝市、义马市)、2县(卢氏县、渑池县),共6个县(市、区),62个乡(镇)(33个乡,29个镇),1363个村委会,12个街道办事处,135个居委会。
[进入详细]
三门峡市辖两市、两县、四区(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),8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,1363个行政村,总人口230.8万人,常住人口227.29万人,城镇化率达到56.29%,比2017年提高1.57个百分点。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.88‰,死亡率为6.34‰,自然增长率为4.54‰。
三门峡市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,具有“成份多、农村多、流动人口多”的特点。全市现有少数民族32个,人口3.5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1.5%。
全市现有民族学校4所,分别是:渑池县?#40595;?#20065;鱼池村维族学校、渑池县英豪镇姜王庄回民小学、卢氏县行知双语小学和卢氏县永渡回民小学。现有民族聚居村15个,其中:卢氏县8个,渑池县3个,陕州区2个,灵宝市2个。全市72个乡(镇、街道)、1343个行政村均有少数民族居住,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、小聚居的特征。
[进入详细]